既然如此,把我今晚看雜誌的心得,分享給大家,當作是破5000之禮物囉!
(下次目標———→破10000人次!加油!)
書籍:今週刊/No.484/第80至100頁(2006.4.3~2006.4.9)
主題:理財的第一堂課
〈〈理財最重要的是取捨,知道自己在做什麼——做好理財規劃,賺進人生第一桶金〉〉
其實大部分關於理財的文章給「薪水族」的建議都差不多,鼓勵存錢及減少非生產財之消費、鼓勵投資定期定額基金、但不鼓勵投資股票(因為股票永遠是大戶、外資、主力及公司內部人在賺,我們這些小小散戶只能丟錢入股海,永遠買在高點、賣在低點)、鼓勵以定期壽險或年金險方式投資(這部分我存疑,因為我總覺得保險公司總有一天會倒閉,這是我個人的偏見),內容大同小異,以下摘要僅供參考。
【文章摘要】
第一步:透過儉約消費來達成儲蓄目的
「每天記帳」是最好的方法,將每天所有的花費紀錄下來,持續追蹤支出項目及計算節餘,控制不必要或過度成長之娛樂消費,便能量入為出,累積財富。
(這個方式我曾經貫徹了二、三年,嚴謹控制各項開銷,就儲蓄而言,成效不錯,直到最近一、二個月,稍稍鬆懈了,果然上上星期六去遠東百貨逛了四小時,就送出大把鈔票啦!嗯,要檢討要檢討)
第二步:設定方向,利用規律資產配置達成目標——認真工作、積極存款、保守投資
每個月賺的薪水若都選擇先花費再儲蓄,容易變成「月光族」或「卡奴」,然而,若選擇每月提撥一定比率儲蓄後,再適度花費,即可改變花錢模式。亦即,若預計儲蓄退休金,可利用購買儲蓄險或年金險進行中長期安排,作為風險控管方式之一;其次,不可抱持「一夕致富」之想法,應從每月薪資中,提撥部分金額從事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或外幣存款,以累積退休金,用以投資基金之款項中,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應投入平穩成長之標的(例如:全球型或平衡型基金),投入高風險高報酬之基金標的(例如:偏高風險的區域型和單一國家基金),盡可能不超過百分之三十,以分散投資風險,因為是定期定額投資,一年檢視二至三次即可,一旦高報酬之基金獲利超過二至三成,立刻將獲利移轉到穩定型的基金繼續投資,高報酬的基金仍維持定期定額投資;另外,比較銀行利率之後,貸款買房子亦是為自己累積資產的方式,前提是:有屋斯有財、買屋勿躁進、裝潢忌高價。
(ㄟ!保險我是沒有啦!因為我還沒找到願意相信的保險公司;房子也沒有,因為沒錢買)
第三步:培養正確消費習慣——養成自制力,沒錢一定不消費
口袋有錢做事才安心,工作後,存錢第一,不要老想著消費,尤其是盡量避免非「生產財」之消費(例如:看電影、唱KTV、吃大餐、買名車、買名牌),因為非生產財之消費品,只會讓自己更窮;但千萬不要吝於投資自己(指資本財,例如:學習語文、第二專長、貸款進修)。
(嗯!「非生產財」我比較常消費,「資本財」則是最近剛投資了一小筆,希望有成效)
第四步:中年黃金族不可缺少的二大黃金帳戶——退休金帳戶及子女教育帳戶
退休金帳戶同上述「第二步」關於基金投資之描述。有子女者,建議另立子女教育帳戶,小孩若還小,會用到教育基金的錢還很長,可以忍受較高之風險,故可將每月提撥金額投入波動性較高之基金,例如:中小型基金,偶爾會跌,但有可能猛然獲利達二成或三成。
(目前沒有小孩,還考慮不到子女教育基金的問題;至於退休金帳戶,我得好好考慮了,因為我總懷疑目前每月扣繳的退休金早就被政府在每次選舉前,利用四大基金護盤之方式,開了了哇(台語),以後一定拿不回來,得另外想辦法了!)
第五步:五個理財關鍵數字
1.七二法則:本金增長一倍所需的時間(年)=72/年報酬率(%)。
2.適當的股票投資比重=100-年齡。
3.雙十定律(1):恰當的保險額度=家庭年收入的10倍。
4.雙十定律(2):適宜的總保費支出=家庭年收入的10%。
5.適當房貸負擔:每月房貸不超過家庭所得的三分之一。
【推薦理財書】——1~7是「今週刊」推薦的,我只在書店大略翻過,加註部分是我的個人偏見;8是我看過且推薦的。
1.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/T.Harv Eker著/大塊文化。(2005.12出版,是比較火紅的書,不過,有錢人基本
上是「錢賺錢」,不像我們要先以「時間、勞力、智力賺錢」之後,才有可能以「錢賺錢」,所以,有錢人想的當然跟我不一樣)
2.為什麼妳的錢不夠花/凡妮莎‧薩莫斯/高寶出版社。
3.寫給年輕人的理財私房書/唐潔如/愛迪生出版社。(2005.5出版,這一類的書比較簡單易懂,不過內容好壞,我存疑)
4.巴菲特的24個致富策略/詹姆斯‧帕多/美商麥格羅‧希爾。(2005.11出版,太難了,薪水階級的人實在用不太上)
5.不理財也發財—我的幸福理財書/周行一/天下文化。
6.牛頓、達爾文與投資股票/羅伯‧賀格史川/大塊文化。
7.智富一輩子/詹姆士‧狄克斯、W.狄克斯/美商麥格羅‧希爾。(2006.4出版,最新)
8.鄭弘儀教妳投資致富/鄭弘儀/致富館。(2003.9出版,基礎入門書,雖然出版時間較早,但仍值得推薦)
留言列表